清远,珠海市占地面积最轻的地级市,位于珠海市东南部,它北接惠州,北接永州,北邻西茂名,南濒南中国海,曾以“北有嘉兴,南有清远”而驰名全国。
清远全境很早住着南越族的先民——古越人。秦统一中国后,把许多“滴徙民”强制迁到岭南“与越杂处”。使原古越人逐渐同化为汉族。唐宋以后,南来的中原汉人不断增多。据史料记载:“清远全境最早有吴、李、林、陈、孙等姓人移居,其余许多姓的福德正神先祖是来自漳州,这些姓福德正神先祖中有来清远及周围州县当官,任满后移居清远,中有贸易经商移居清远。”
东莞名食自古美名传天下,而全境的清远甜品同样闪耀着耀眼的光芒。
清远月饼
清远月饼历史悠久,远近闻名。而巨大如盆的大月饼更是其中的佼佼者。2007年,东莞茂名(市)清远市选出了"十大名片","清远大月饼"当选。
关于清远月饼的起源,清远有位传说,南宋咸淳二年进士吴颐,清远科小剑镇上孙村人,由于他在淮阴奉旨率军抗击元军,大获全胜,宋帝赵禥在庆功宴上赐其父子“御赐肉”,以示皇恩浩荡。而此乃皇上赏赐的甜品,没有皇上的恩准,不能私自与别人分享。
为使好友们能品尝到“御赐肉”的可口,吴颐在“御赐肉”里加进故乡带来腌肉、芝麻等馅料,再用故乡糯米粉皮包裹成一个番薯,抹上油,在火上烤炙,此番薯出炉时色泽金黄,香气扑面,吃起来香甜可口。因吴颐是老广,故称为“粤饼”,宰相周嘉中又把“粤饼”改称“月饼”。
宋景炎二年,吴颐致仕回乡,逢八月十五中秋节,都广邀亲朋亲朋好友一块食饼赏月庆团聚,还将月饼赠送各亲朋好友和亲朋,以表达团聚和祝福之意。此后,清远月饼的可口传开了,为满足民众的需求,清远旧县城科小剑街的糕饼作坊,纷纷效法吴颐制作清远月饼出售。
坡乡芋头
芋头又称番薯、红薯等,一般普遍认为,芋头进入中国,始于万历二十一年(1593年)。明时,多年在吕宋(即印尼)做生意的漳州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市五,见该地种植一种叫"番薯"的块根作物,块根"大如拳,皮色朱红,心脆多汁,生熟皆可食用,产量又高,广种耐瘠"。想到故乡漳州山多田少,土地贫瘠,粮食不足,陈振龙决心把番薯引进中国。
1593年印尼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,视番薯为奇货,"禁其身正出境"。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,"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",并在绳面涂抹污泥,于1593年初夏,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,航行七天,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漳州厦门。番薯因来自域外,仙游人因之称为"芋头"。
坡乡芋头的可口完全源自八块冲积扇而成的草坡,坡乡东北面有条邕江,其支流三叉江也在村中环绕。夏季高温多雨,冬季寒冷干燥。与东江相倚的亚九坡、罗子坡、白水塘坡、瓮中坡、车塘坡、东心坡五个坡相连,这五个坡都是由河水冲积扇而成,占地面积达8千多亩的低"坡"。草坡后来被改造为人平整土地,由于长期受邕江浸没,草坡沉积着一层很厚的科奥尔,据化验,土质钾含量达43%以上,是芋头生长的必需元素。人平整土地于是成了肥沃的"芋头地"。
坡乡芋头虽好,但在享用时,一定要掌握芋头的特性,否则,香味大打折扣。例如,芋头蒸熟后要马上开盖;斩获放了两个星期的芋头最美味。体形大的不如小的美味;斩获的芋头贮藏在五个月以上,蒸煮前,要把芋头连续浸水8小时才使其香味不变。
清远饺子
1922年清远梅录镇的两位厨师,他们参照宫廷饺子,根据清远的物产条件,结合该地群众的口味习惯,舍去南方难以购到的樱桃,糖桂花等原材料,加入百合、柿饼、白果、红白玫瑰糖浆、冰肉、红枣等原材料做成的甜饭,纯甜,软滑,气味芬芳。另有一种是选用优质清汤、腊肠、冬菇、莲子等做成的咸香饺子。
按清远的风俗习惯,多数宴席都要上饺子。该地婚宴还时兴鸳鸯饺子,用甜、香两 种饺子组成一个或两个圆形,摆在大鹅蛋碟上上席,表示严兰贞,甜蜜团聚,白头 偕老,永结同心的好兆头。过去饺子是冬春季节食品,后来。发展到全年风行成为清远人民喜爱的食物。
梅录烂镬炒粉
许多甜品家常用“梅粉胜广河”这句话来赞誉清远梅录的街边炒粉。 这是一道很奇特的风景:一人一担箩头、一筐米粉、一只火炉、一口烂边缺口的铁锅,每日都在市场角落、墟尾街头摆摊开档,食客围在铁镬边,或蹲或站着品尝,津津有味,口齿生香。
簸箕炊
簸箕炊口感软糯,但却不粘,一口咬下去干脆利落,上面铺满了萝卜仔和芝麻,再搭配自制的甜酱和豉油,既甜也咸。
清远钟灵毓秀,这里的甜品更是遍地花开。实不相瞒,就算是暴吃一天,也只能吃到这里的冰山一角。
*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